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3/8页)
客观的说,受过传统高等教育的桓玄,还是很有爱民情怀的。当时,因长期战乱,三吴地区遭遇大的饥?荒,饿殍满地,就连一些富贵人家也有钱买不到米,只好穿金戴银抱着财宝饿死,三吴地区的百姓纷纷逃亡外地乞食。 桓玄下令,开放国库赈灾,并让会稽内史王愉负责收拢外出乞食的民众回来领粮食。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国库的米粮也不充足,回来的灾民也领不到多少米,甚至有些灾民在回来的路上就饿死了。 老王所在的单位,当年有个女副职领导,老百姓一提起来都竖大拇指。接待上访群众时,群众不吃饭她也不吃饭,群众哭她也跟着哭。然而,其批示下来的信访件,到了那个业务部门哪个业务部门摇头,不仅是可不行,而是按法定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实施。这个女领导不是业务干部出身,而是秘书出身,后来交流到其他单位任职,本单位里负责信访的都松了一口气。 最害人的,不是让人失望,而是给予其不现实的期望后,再让其绝望。 而现实中,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 桓玄隐约感到了自己的执政根基并不稳。为稳固政权,统治者常做的事就是转移国内矛盾,而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手段,就是对外发动战争。 桓玄想学习他老爸桓温,靠北伐来转移国内矛盾、树立威信。 403年,桓玄任大将军,并上表请求北伐后秦,但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是实际上的军政一把手,皇帝又是个白痴,那么谁下诏不准的呢? 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