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2/8页)

放奴婢可以理解为惠民措施,那么国有制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遏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收归国有收税,再用税收为老百姓办事。初衷是好的,可是,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多少年了?已经出现了六七百年了,你桄榔一锤子敲下:全部国有!地主阶级不跟你拼命才怪。再加上同样过于急躁的币制改革,使平民也受不了了。于是,呼啦啦揭竿而起,冲进皇宫,砍了这位极具爱民情怀的皇帝的脑袋。

    这就是被胡适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的王莽。其人堪称才华横溢,发明的卡尺跟1700多年后西方发明的游标卡尺极其相似,设置的“五均司市使”办理赊账和贷款业务,跟现代的银行一模一样,以至于有人认为其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王莽在道德层次,更是无可指摘,甚至堪称道德模范。他的改革初衷,是认为当时礼崩乐坏,他要将天下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理想的礼治时代,实现政通人和。然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上层管理者最怕的就是没有基层经验,单凭理想和想象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再加上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油盐酱醋要一次性添加的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动不动搞个休克疗法、朝令夕改,必然会产生混乱。

    而桓玄,恰恰就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特点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体现在治国上,就是对政令执行无坚定意志,朝令夕改。遇上大事儿,典型的“三拍干部”,一拍脑袋“定了”,二拍大腿“完了”,三拍屁股“走了”。这种领导,最容易让下属心生怨气,继而丧失威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