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第4/8页)
然是桓玄自编自导,他想靠北伐树威,又没把握取胜,于是整出这么一出。 然而,这么做的效果是,不但无助树威,反而徒招世人鄙视。 最要命的是,桓玄执政得罪了一整个阶层--下等士族和庶族寒门官员。 东晋孝武帝和丞相司马道子,为了限制士族豪门,曾陆续起用一些下等士族和庶族官员,如今,士族豪门的代表桓玄执政了,这些人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全国上下的怨气,桓玄逐渐感受到了,焦虑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加紧篡位。 连他老爸桓温这等北伐名将、一代枭雄都没敢迈出实际篡位的这一步,桓玄却迈出去了,这一迈,就再也没回来。 桓玄先让朝廷任命自已为相国、楚王,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为楚王封地,加九锡。 锡,在古代通“赐”。所谓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王或者有卓著功勋的大臣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故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因此被加九锡的臣子,基本上是位极人臣的。 先看这九种礼器代表的意义。 1、车马。车指大辂、戎辂。《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戎辂,兵车。马,是指玄牡二驷。玄牡,黑色公马。二驷,八匹。玄牡二驷,就是八匹黑马。赐车马,是赐给有德行的人。 2、衣服,指衮冕之服,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