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六章 千古一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千古一帝 (第2/16页)

多数的几个民族共同去认可、遵循这种意识形态,继而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以消除隔阂,这样,方能建立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

    北中国有个年轻的帝王就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纯正的鲜卑人,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的鲜卑游牧文明在中国显然谈不上有先进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拓跋宏选择了汉人的方子—儒学。

    与刘渊、石虎等人胡汉分治政策不同的是,拓跋宏选择的是全盘汉化、彻底汉化,甘愿背着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骂名,而换来一个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大!壮!

    拓跋宏汉化的思想,应该是来源于祖母冯太后的言传身教。祖孙二人联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太和改制。太和改制,怎么改?

    一.政治方面

    1.改革官制:依照魏晋体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县设县令。

    相比县以上行政机构,乱世之下的基层组织建设才是重中之重。基层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时,北魏的基层是个什么状态?

    五胡入华时,居于北方的豪强大地主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豢养奴仆,收拢流民,自给自足。这些豪强地主就是宗主。北魏建立后,顺势任命这些豪强坞主们为宗主,行使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最大的缺陷是:国家在征收税收、劳役时,宗主们为了个人私利而隐匿人口,造成国家赋役征发在数额、轻重方面的不均,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长此以往,宗主势力做大,会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影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