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三) (第5/5页)

期王的歌颂赞美的称谓。这“君子”一词的出现表明是对周族开国有功有德之王的称谓。到西周后期所出现在《诗》作里的“君子”已有泛指的特征,泛指“周”的在位者,即有国有家的在位者。已不单指周王。可见“君子”一词的出现就有褒奖之意,后到帝制时代,终于把带有血统身份概念变成纯粹是一种道德概念,“君子”一词变成了一个道德概念。

    现代学者余时英对“君子”的说法:“君子在最初即非道德之称,更不是天子之民的通称,而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他们另有小人的专名,“君子”之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自然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手里”。(《内在超越之路》)

    确实“君子”与“小人”起初是个对称的身份概念。“小人”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君子”本不是道德概念,当然小人再有道德修养也不能进入君子的行列,“君子”是个血缘的统治阶层,“小人”是被“君子”统治的对象。只有到了后封建社会,“君子”与“小人”才变成了道德概念,而失去了身份概念。

    若说把“君子”身份称谓,而变成道德概念,说是完成在孔子手里并不确切。孔子只是承继了先儒已将“君子”这一身份概念设定道德内容的继承与深化,孔子所言的“君子”并未失去政治身份概念。???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