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三) (第3/5页)

是因为其为"君"的儿子。在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的共同作用下,君子又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正如许倬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作为‘封君的儿子’这个涵义引申以后,就包含了通过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与统治集团有关的所有人员,这就使得‘君子’成了‘贵族’的同义词"”。

    《周易》里的“君子”同理是个身份概念,即有国有家者的受封贵族。但“君子”一词的出现,无论在早期的文献里,如《周书》,还是《诗》里已经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当然“君子”承载的道德内涵也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如《周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无逸”就是不贪图安逸。这已为“君子”设定了道德内容。当然“君子”承载的道德内容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易》一书里“君子”这一概念,除了它传达其贵族统治地位身份之义外,还在于他承载道德内容的要求。即“主体性的内涵是道德性”。《诗》里前期出现的“君子”一词并不是干巴巴的代指周王,“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一开始就赋予上一种情感。如同在“周族开国史诗”中对文王这个称号,同样赋予着情感化,即一种歌颂赞美的称谓。“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是在西周中期之后产生的“诗”作里才较频繁的出现和表述。而“君子”一词是“王”称法后形成的一个政治概念。而“君子”一词的出现一开始被赋予上一种情感化,这种情感化而与《周易》一书里赋予“君子”的道德性内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