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春_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看宋阅的道德困境by陌上庭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看宋阅的道德困境by陌上庭前 (第8/11页)

冲突,那么亲亲相隐所展示的可以说是对国法与亲情或者说天理与人情之间冲突。

    朱熹注曰: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第147页)。朱熹认为父子相隐是天理人情之至,天理和人情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因此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直,而直正体现在父子相隐之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父子相隐本身就是直,而是说父子相隐能够体现直。邢昺注云: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第2507页)。父为子隐是慈的表现,而子为父隐则是孝的表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孝、慈兼具,所以有忠,而有忠则有直,因此说父子相隐能够体现直。

    延续了亲亲相隐的讨论。桃应与孟子在对话中假设了一种极端情况作为思想实验: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舜为国君,皋陶为公正之士,瞽瞍是舜的父亲。朱熹云:顺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礼顺耶?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朱熹认为,父亲有罪,身为人子,第一反应永远都是维护父亲,而无暇计较直不直的问题。吴可堂有言:当是时,父子之情胜,而直不直固有所不知也。(第1065页)这正如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一般,是本能的、未经理性思考且纯粹发端于人情的反应。舜的父亲杀了人,犯下的是远比攘羊严重的罪过,而且瞽瞍从未善待过舜。即便如此,舜也选择了为父隐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