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指南_大唐种田指南 第5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唐种田指南 第53节 (第2/8页)

扬州附近的小镇,青瓦白墙,挑担的商贩在青石板路上沿街叫卖,酒肆、绢布坊……应有尽有。

    而前者,路上多是茅草屋搭建的棚子,商贩在草棚下叫卖。

    东晋时就有了草市,本是州县外的乡间集市,发展至今则成了乡镇商业的核心,类乌齐的草市附近已出现民居,或许再发展一段时间,他会构建商住一体的小经济圈。

    看过类乌齐的草市,就知在这里开豆腐坊很容易了,草市附近的地价不高,至于将原料豆运到类乌齐的路程也不算远。他可以从左贡买,左贡附近的耕地与古格周边肖似,在这做买卖行得通。

    ……

    武亚夫他们在类乌齐停留了两天,武亚夫与朱伸将小物件卖得差不多了,准备回头,去昌都的只有高长松与周树亮。

    周树亮兼信使,他的镰刀、锄头卖得差不多了,昌都是城镇,不缺这些小玩意,可为将承载远方亲人思念的信件送到,他还是接着往昌都走。

    许是相处几日,他跟高长松熟络了,周树亮谈到送信,终于愿意多说几句话。原来,左居正先前用的驿驴传信还是贵,小商贩跟农户、脚夫是肯定付不起的。

    那想送信怎么办?最经济的方式是让老乡带口信,钱是一分都不要的,就是要点运气,谁知能不能远在他乡遇故知呢?

    经济且实惠的是喊货郎带信,中间要转几道没错,可唐代的货郎大多讲信誉,他们又从中赚点钱,时间耗得久,却能给带到。

    *

    从类乌齐开始,街景就跟古格不同了。倘若说古格像唐国的小镇,类乌齐中就出现了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