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借洋债 (第2/5页)
征和在中原内地用兵不同,最大的限制是地理和气候。 从前汉武帝开始,中国用兵西北边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次征伐的时间都不长。大的征伐都是孟春而兴,最多迟至孟秋而还。 这一方面是因为路途遥远,路况艰难,后勤成本太高,补给困难,时间太长了便无以为继。 另一方面,到了秋天,秋高马肥,游牧民族的战力会倏然增加;接下来冬天的严寒气候,更非中原内地的士兵所能堪。 像李广利二征大宛,举全国之力,费数年之功,终有所成,是很少见的。 还有,大宛其实以定居农牧为主,并非真正的游牧;不然,即便如汉武、贰师者,使出狮子搏兔的力气,也未必就能顺利竣功。 如果对西北用兵,还是只能春去秋回,那么难免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样,虽有卫、霍旷世之才,征伐不绝,胜仗不断,但斩草不除根,来年吹又生,汉、匈之间便打成一个极其残酷的互相消耗的局面。wap..OrG 匈奴固然不堪承受;以汉之强,到了武帝一朝的后期,也是筋疲力尽,民困财乏。 匈奴在宣帝的时候,终于对汉朝屈服,一个是因为内部分裂,力量削弱;一个是国力毕竟不能和汉相比,实在受不了这种可怕的消耗。 军事上的失利,其实还在其次。 左宗棠下决心不重蹈这个覆辙。 他的计划是在西北办屯垦,做好几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入关的打算,彻彻底底地把回乱这块“春风吹又生”的杂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