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第3/5页)
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是汉人,怎么可能?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王拯的原意,是请各派势力坐在一块儿分猪rou,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这个折子,因为里面有这么荒唐的内容,如果上面不想找王拯的麻烦,注定是“淹了”,连带着他为恭王陈情的那部分一起烟消云散,一点效用也发挥不出来。而且,谁还都不能说什么。 也有这么一个说法,王拯却不过情面,不能不给恭王说话,但折子里故意加入了一段“荒唐语”,自废武功,这样,既对“恭系”有所交代,又不会真得罪另外一边。 唯一有价值的折子是六科给事中谭钟麟上的。 “海内多事之秋,全赖一德一心,共资康济,而于懿亲尤甚,若廊庙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