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_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第2/5页)

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