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三六章 乡试(中) (第4/6页)
题。 “优则学学而优。” 能来省城参加乡试的,肯定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但由于截了一部分,便不能按照它本来的意思去理解,一个整句被断句,意思便明显不同。 这句话的重点,是在两个“优”。 要了解词性的变化,还要去揣摩出题人的心境,这是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甚至在没有断句的情况下,这么一句也会有多种断句方式,诸如“优,则学,学而,优”或者“优则,学学而优”,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怎么写都行,但就看能不能撞上出题人和阅卷人的想法。 同一篇文章。在不同阅卷人眼中,也会出现极好和极差的情况,在别的题目上不明显,但这种题目则尤为显现。 明朝学者丘浚曾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到:“近年初出题。往往强截句读,破碎经义,于所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而提学宪臣之小试尤为琐碎。”主要就是论述关于“截搭题”的弊端。说是你出的是四书文的题目,只是语出四书文,但其实把经义给破坏了,可能连完整的意思都没有,就让考生作答,那可真是能作出许多种似是而非的答案,如何能形成确切的标准来判断考生文章的好坏? 时间一点点过去,沈溪仍旧无从下笔,他来到这世界这么久,做的文章很多。但这种连落笔点都找不到的题目却是第一次碰到。 外面有巡逻的人不时将时间相告,沈溪知道再不作答很可能会出现答不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硬着头皮上,选择他认为最贴切的论述方向。 “有空暇多读书学习,学习若有余力,可以明理、传道、治天下”。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