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 (第3/4页)
在马路牙子上发呆,耳边都是纳凉人的异乡口音,突然想起第一次进城时的事情。 那会应该是97年早春,已经过了天寒地冻的时候,但我还穿着大棉袄。吃完早饭,太阳远而小,我第一次进县城,坐在父亲的农用三轮车里。我忘记带围巾和帽子,头皮被吹得又疼又麻。父亲将车停在一家杂货批发店对面,自己去办事了——我已经不记得是办什么事。 我记得的是那天的太阳,一直很小,没什么温度,我从车厢里爬到前座上,从前座上又爬回车厢里,看着太阳从东边升到南边,又从南边向西滑去。批发店里的小姑娘梳着两根羊角辫,穿着她那个年纪该穿的鲜艳的衣服,在店门口用板凳撑起一根皮筋,边唱边跳着当时流行的花样。她一直在笑,声音清脆,小辫儿一晃一晃的。 我看着他们一家在门口吃午饭,女孩和她的父母,还有小女孩的爷爷,一家四口,围在四方桌前,桌上菜不多,但是都冒着热气。大人们在说一位伟人的逝世,说他再坚持几个月就可以看到香港回归了。小女孩插嘴道,她们学校降了半旗。 我像是坐在观众席上看电影的人一样,记住了很多琐碎的、带着颜色和声音的画面。那个小女孩的羊角辫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动,还有她偶尔瞟过来的好奇的目光。那时候的我,穿着我妈的旧衣服改的外褂,头发束在脑后扎成一股,像个妇女(这是村里某个长辈说我的原话,我记到现在)——又是该死的头发,我一定要剪了它。我瑟缩着,不是因为冷,是自卑和腼腆——许多农村的孩子都这样,如果你见过的话。 总之,那天,我自始至终没有下过三轮车,没有在城里的地面上踏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