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720【南京记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20【南京记事】 (第4/6页)

。因为等号在欧洲虽已发明出来,但并没有普及。此时此刻,就连笛卡尔都还在用“=”代表“±”之意,而等号则在用双引号来表示。

    一番询问,弥尔顿终于看懂算式。

    随即走到隔壁班,这里正在上语文课,教室里传来阵阵朗诵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听说学生在诵读诗歌,马维尔连忙请通事官翻译。

    通事有些尴尬道:“用拉丁文写诗我不会,只能翻译大概含义。农民顶着午间的烈日给禾苗除草,汗水滴下打湿了禾苗下的土壤。有谁知道盘中的餐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很可惜,两位英国著名学者,对这首诗并没有太大触动。

    他们都是“民主斗士”不假,但他们代表的阶层,却是贵族、地主、商人和小市民,也就捎带着一些自耕农。真正的穷苦农民,在欧洲谁管他们死活?

    弥尔顿礼节性评价道:“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连农民的辛苦也会关心。“

    通事说道:“作者是一位中国古代的宰相。“

    两个英国佬无话可说,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一国宰相别盘剥农民太狠就算仁慈,吃跑了撑的去关心农民的状况?

    此时的英国,农业种植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都快赶上中国的唐宋时期了。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一边引进亚洲的耕种技术,一边圈占士地搞规模化生产,农民属于必须有但偶尔又多余的消耗品。

    又逛了一圈,弥尔顿对通事说:“先生,能带我们去城里最穷街区的学校吗?“

    “当然可以。”通事微笑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