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_929【蒲松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29【蒲松龄】 (第3/6页)

也没有子嗣继承,干脆散尽家资救济百姓算了。

    于是,蒲槃拿出全部存粮,救活无数百姓,还免了所有佃户的欠租和欠银。

    此后时来运转,接连有了四个儿子。

    非但如此,大同军收复山东,得知蒲槃的义举,当即让他做代理县丞。分田完毕,代理县丞转正,三年后又异地升迁为知县。

    命运就如坐过山车,四十多岁的蒲槃,没有儿子,家财散尽。突然之间,儿子一个接一个生下,自己还官运亨通起来。

    蒲松龄的童年时代,总是听父亲唠叨:人在做,天在看,只要做善事就有回报,老天爷不会辜负善心人。

    这个时空的蒲松龄,肯定不会再写《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当中,很多故事都有现实隐喻。兵灾、蝗旱、瘟疫反复蹂躏,山东几乎变成鬼蜮,人口稀少之下,佃户能与地主同桌吃饭。蒲松龄就是在那种环境长大,鬼怪故事听了无数。很多时候,他还把清军暴行也写在故事里,需要配合当地县志才能读明白。

    而如今的蒲松龄,一心只想着科举做官,对写小说没有半点兴趣。

    运煤船行至扬州,众人下船登岸,随便找大通铺住下,等待着下一条南行船只。

    扬州愈发繁华,繁华得人口爆炸。

    城里的许多无业游民,宁愿在扬州瞎混,也不去北方谋营生。就像北上广深的打工人,在社会底层挣扎也乐意,根本看不上其他小地方。

    城外都已经住满了,去年因为失火,官府还清理了窝棚区。

    江苏布政使徐颖无法忍受,也不让朝廷出钱,自己动用江苏财政,强行将窝棚区的贫民,迁徙到河北的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