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23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8章 (第3/3页)

地打量了一下上首君王的神色又迅速低下了头。

    谁懂,前脚还在吃宋朝的瓜,后脚戏就唱到自己身上来了。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贿赂而得的土地比实际作战而取得的土地多出百倍,而诸侯乞和交出的土地自然比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了。

    遥想先祖创业艰难,子孙把土地送出去却是这样轻易,可土地到底是有限的,秦国的欲望又是贪得无厌的,以地事秦不就像抱薪救火吗?这里苏洵主要针对的是韩、魏、楚三国。

    下一段他又转入了对燕、赵、齐的论述,齐国依附秦国,燕赵两国“用武而不终”,最终三国同样相继覆灭。紧接着提出对策,假设六国如果不赂秦,通力合作,就不会落得战败而亡的下场,层层递进。

    七国争雄的背景实际上是纷繁复杂的,苏洵在此也并不是要为六国复盘,他有他的现实目的。

    从宋太祖赵匡胤抑制武人开始,虽然北宋虽然杜绝了军阀作乱,但相应地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退,木仓杆子不硬腰杆子自然也不硬,至苏洵的时代,辽、西夏因为北宋求和之策的“滋养”,已经相当嚣张,岁币贡银的负担实际是压在百姓的身上,苏洵认识到了这些弊端,所以托古事而讽当朝。

    于是在结尾他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这篇文论写得短小精悍,文气畅达,观看水镜的大多都是内行,自然知晓其中妙处,如贾谊、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人早就在第一时间将之抄录在纸上以反复阅读,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也是频频点头,夸赞苏洵论点精当见解卓越,甚至已然动了写折子面呈君王的心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