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10章负荆请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章负荆请罪 (第6/8页)



    一国之君,不仅要学会权衡天下大势、以民为本、励精图治,更需要学会选拔天下良才,平衡君臣之别。《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君王要驾驭群臣,就要采取中庸之道,而这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便是学会平衡各方。

    因而清乾隆有刘墉与和珅;唐太宗有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刘邦有韩信与张良;而此刻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赵国则有蔺相如和廉颇。

    文武之间,不可偏颇,才能够使得文武大臣如君王的两只翅膀,助其万里翱翔。所以赵王在回到邯郸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封赏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还略高一筹。一者,是蔺相如确实是功勋卓著;二者,则是赵王看准蔺相如是个可造之材;三者,则是因为廉颇军威日盛,功高难免震主。所以蔺相如才会在职位上高廉颇一筹,但因为廉颇盛名日久,所以其在赵国的威信仍远比蔺相如高。文武之间的平衡,聪明的赵王自然没有打破。

    可惜,廉颇到底是一介武夫,虽然他在战略战术上有勇有谋,但是论到政治权谋却是个门外汉。所以当他得知蔺相如官居上卿之时,不禁震怒。

    廉颇能够有如今的地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在从军时,他有过无数次的舍生忘死,奋力拼杀,逐渐从百夫长成长为上将军,中间的经历颇为曲折。就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孤军深入千余里,冒着断其尾而深陷重围的威胁,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破其一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赵王,那么赵国依然可以青山依旧,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