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七国之乱 (第5/7页)
退让,他建议割地给吴国,可见吴楚联军声势之大,攻势之强,威势之猛。 晁错提出这两条建议,都有可行性,但违情背理。首先,割地给吴国,这严重违反削藩的原则,承认削藩错误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不明智;其次,让皇帝出征,臣子留守,这是臣子不忠的表现。无论君主如何倚重臣子,臣子都不能让君主怀疑他的忠心,否则大祸临头。吴楚联军猛攻,晁错提出这样的对策,大错特错。 一天,刘启正在和晁错相商调度军粮之事,窦婴带着袁盎求见。 在同一房间,晁错同时面对他的两个仇人,实属罕见。第一位仇人是窦婴,窦婴反对晁错削藩,两人结怨。第二位是袁盎,袁盎与晁错的仇类似世仇,有晁错的地方就不会有袁盎,有袁盎的地方绝不可能有晁错,他俩互不相容。这次在同一屋子相见,已经违反了他们的习性,事后必有一人死。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既然晁错与袁盎水火不容,晁错又是皇帝的红人,袁盎为什么要来见刘启?从本质上说,袁盎不是来见刘启,而是来杀晁错。袁盎求见刘启,只是想借刘启的君王之刀,斩杀晁错,弃尸街头。晁错想杀袁盎,袁盎也想杀晁错。袁盎十分聪明,见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立即求见刘启,请求斩晁错以平息叛乱。吴楚联军势大,刘启不是秦王嬴政,不会为了一个晁错而得罪天下人。只要刘启斩晁错,无论吴楚联军是否退去,袁盎都是刘启身边的红人。 因直谏敢言受刘恒倚重,袁盎也得罪了不少人,如笨头笨脑的周勃和宦官赵谈,自知难以久居长安。皇上调他为陇西都尉,袁盎上任后,政治清明,仁爱士卒,士卒感激,人人奋勇争先,愿为他死。袁盎治理有方,皇帝再调袁盎去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