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演时代_第93章 最后一场戏(求推荐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3章 最后一场戏(求推荐票!) (第3/4页)

一部片子,配片比还不到1:8。”

    对于这个数字,李谦还是很满意的,原本还做好了胶片不够的准备。

    旁边捧着个保温杯的张忠华颇有些感叹,“早些年我还在在制片厂学徒的时候,上面把胶片卡的死死的,甚至要求做到1:5的配片比,魔都电影制片厂更严,那里有些老师傅,能做到1:3的配片比。”

    “老张,时代变了!”

    李谦摇摇头,1:3的配片比,意味着每个镜头拍三遍就必须过。

    这对于拍摄时不能看清楚效果的胶片电影而言,简直是苛刻到了极点。

    也只有十几二十年前的国营制片厂能做到这个地步,绝大多数行业,最好的人才都在国企。

    而且那时候制片厂穷啊,卖票房难卖,收钱也难受,还是计划经济,片子都是统一发行。

    那些老一辈制片厂的导演、摄影师们可不像现在,反正是投资方掏钱,也不心疼。

    那时候,把公家的钱都浪费了,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也确实没钱给他们浪费。

    “而且老张你说的也不绝对。”

    李谦笑笑,“93年江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用了整整25万尺胶片,创纪录了都。”

    “一部剧情片,25万尺胶片,而且听说为了拍出原著中米兰家里那张让马小军丢了魂的照片,就足足拍了一万尺胶片。”

    江文也是个牛人,93年拍一部剧情片,愣是花了超过1500万!

    25万尺胶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不过放在现在还能接受,毕竟《赤壁》据说就准备了160万尺胶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