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 (第2/3页)
江州百姓的日常, 好像突然转进了一个奇怪的拐点。 往年冬至期,佃了田地的人家,此时都在忙着翻地晒田沤肥, 为来年春耕作准备,没有资格佃地的灶户,在晒盐场也进入半休憩的状态里, 只能回家抠脚,等着十天半月一次的轮换烧卤日。 冬天日头短, 一天的晒盐量不够几锅烧的, 晒盐区里便用不了那样多的灶户,又不愿白开工钱养人,每年的这个时节, 也是灶户日子最难熬的, 江不能下, 海不能捞,全靠着夏日旺季辛苦攒下的余钱过活, 一个冬耗一年本,如此往复,灶户想要积攒余财发家脱贫,那是不可能的,一辈辈人只能这么靠着盐场苟活。 而江上漕船因为与对岸不通,在鱼不肥虾不跳的时节里, 日子也是过的紧巴巴, 整个江州的冬日是萧条又冷清,连猫猫狗狗都懒得动弹, 人为了节省力气口粮,一天一顿的守在家门口抓跳蚤, 毫无生气活力。 日子过的没有盼头,一代代的只能这么干熬着,熬到死,还没有土埋,往水里一撂,人的一生啊,就没了。 生活的转机是怎么来的呢? 后来有经历全程之人,给子孙辈们总结了。 是自一个从滙渠上来的崔老爷开始,一步步的,莫明其妙的,就把江州以往的苦难日子倾覆了。 从计抓九门当家人开始,一切都跟脱了轨般,头上的天突然亮了,出门不用打赤脚,一天三顿,顿顿管饱,然后,江州成了人人向往的发家致富地。 倒也不全赖的江州海路发达,那想要致富,也得需要本钱,能叫人人向往的,是一夜爆富,且是无本买卖,纯靠欧气的爆发户。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欧皇,带着把铲子就来掘金,也不用担心会被抓,只要带着户籍薄子去衙署登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