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74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1节 (第3/7页)

于中子的那个预言,科学界已经有了最初的成果。

    首先获得突破的是柏林大学的博特团队(博特1954年获得了诺奖,但不是因为中子)。

    从1928年到1930年的几年之间,博特和他的学生用放射性针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有很强的贯穿辐射,这种辐射的贯穿能力比已知γ射线大好多倍,穿过两厘米厚的铅板,速度才减弱一半。

    1930年,两人公开了这个结果。

    恰好王淦昌今年考取了官费留学,来到柏林大学,师从迈特纳。迈特纳与博特并不属于同一个实验室。

    而王淦昌的物理直觉相当强,他看到博特的结果后,立马就觉得铍射线肯定不是射线,因为γ射线穿透力再强,也不可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最主要是他发现了博特实验的漏洞:博特团队使用的检测器是盖革计数器。

    王淦昌估计,如果使用云室来检测,就可以更好地分析这个射线的性质——这是完全正确的方向。

    可惜历史上,在王淦昌向导师迈特纳提出想用云室作为检测器研究铍射线时,迈特纳拒绝了,而且是两次申请都被拒绝了。

    此后的两年,法国的小居里夫妇也很接近中子的发现,不过他们同样认为这种射线是电磁波。

    就在小居里夫妇公布研究成果的一个月后,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查德威克用云室重复了当年博特的实验,从而发现了中子。

    在知道这件事后,迈特纳很遗憾地对王淦昌说:“看来是我们运气不好。”

    王淦昌为此抱憾终身。

    李谕当然不会让这件事重演,这不仅仅是王淦昌的个人荣誉,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激励作用也极大。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