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节 (第5/6页)

    这么算下来,钱钟书差不多每个月学杂费和生活补贴就是60多两银子!

    作为对比,清朝的知县,一个月俸禄只有4两!当然,大清知县们肯定不会只有这么点钱,每年还会贪污贪污。

    但一个月60多两银子,相当于如今的两万多元,同样可以在欧洲过上小资生活,更别提生活物资匮乏许多的一百年前。

    大清之所以给这么多钱,也是因为觉得他们出去了就代表国家的脸面,不能太寒碜,毕竟面子不能丢!

    由于补贴太多,甚至有很多留学生携家带口一起去国外,同样绰绰有余。

    除了公费和自费,还有半工半读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留学生半工半读第一人——蔡元培。

    由于撑不起留学的花销,蔡元培给驻德国公使馆做兼职,另外还给商务印书馆翻译撰稿。好在蔡元培当时已经名气不小,所以稿费给的非常高,算下来不比公费待遇差,在德国的四年过得蛮滋润。

    濮兰德自然也非常懂李谕的意思,问道:“你对欧洲的大学可有了解?”

    “欧洲大学吗,倒是知道一二。”

    “那你应该听过,我们大英帝国的学校在整个欧洲,不对,应该说在整个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可以,希望你将来到我们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深造。”

    濮兰德对此颇为自信,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李谕说:“若真如此,将不胜荣幸。”

    两人又聊了一会,濮兰德发现李谕确实学识渊博,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天文化学,简直无所不通。

    “天才啊!”濮兰德不由道,“明天我会为你写一篇专题报道,此外,还需要你配合一下拍张照片。”

    “当然可以。”李谕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