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第2/3页)
在小荣子递过来的纸张中又加了个名字。 反正也是闲聊,纪岱道:到时候男女虽分教室,学的都是一样的。女子这边也是女先生,不用担心。 龚劲松更加放心。 给孩子办完转学,指挥使算是放松许多,说话也不同了,忍不住道:下官就希望长子能考个功名,以后不必像我,在外面东奔西走。 指挥使五年一次小换防,十年一次大换防。 小型换防在西北二十几地里轮换。 大的则要从西北走完河东,甚至岭南,全看上面意思。 这是防止指挥使们拥兵自重。 但来回奔波,对思乡心切的人来说,确实难熬。 龚劲松在西北已经八年时间,再有两年便要换防,至少到两千里外。 这也是他家想做文官的缘故。 靠他家祖上庇佑,再有个文官,一家就能搬到汴京。 纪岱自然理解,但也打了个预防针:学了多少,也看学生本人。想来第二官学必然会尽心教导,不过也要你家孩子喜欢。 意思就是,学校肯定好好教,能不能好好学,就看你们自己了。 龚劲松自然明白。 头疼啊。 他儿子学文的本事,要是有他妹一半好,那他就放心了。 赶在秦州第二官学马上首次开学的时候。 益州州长,刺史,两人特意赶到秦州祝贺。 当地指挥使龚劲松更把自己一双儿女也送了过来,到时候也会一起出席。 这消息传出去,让不少秦州人对第二官学改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