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笼记_5.30章 交流中,日渐清晰的边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30章 交流中,日渐清晰的边界。 (第5/8页)



    ……

    这可以参考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全球各国的自由知识分子,之所以敢于在本国内大胆的反体制,“只批评,不建议,只拆台,不合作”,那是因为这些自由派系核心们有一个美国灯塔这个理想乡做为后方。——在这些“学术无国界”的学者眼里,完全不用在意本土,因为随时有后路。这条后路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充分的考虑后,选择更改国籍。”

    但后来,美国他自己静极思动,觉得自家也要热闹热闹,开始乱搞。搞出了左右互搏,药物泛滥,对族裔歧视,然后斩断教育。

    精英刚移民过来就感觉到了阶层下坠。好家伙,这一下子,就把大部分国家的公共知识派系搞怂了。——那个理想乡、避难所,到底存不存在!?

    ……

    二十二世纪的人对上个世纪的知识者进行了辛辣的评价:当有另一条船可以跳的时候,就毫不留情的破坏自己脚下的船,然后得意地看着,母船上其他人慌张补漏的模样,享受着这种优越感。

    但当那条寄托希望的船着火,不再是理想乡时,这些‘优越者’开始不得已地留在曾被自己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母船上,却又放不下先前在母船上,可以乱踹、乱踩的优越感!就会格外的别扭的作。

    而现在,这些长江流域依附建邺的中小城邦的顶层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怂了,但态度上仍要强硬。

    11月下半月。

    统伐区在和长江流域的城邦继续维持贸易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又怂却又格外强调自我的存在。

    以赣中防线的城邦为例:这里的贵族领导者们对统伐区的贸易需求越来越强了,粮食、工具、化工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