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八章 买设备与造设备 (第2/5页)
1万吨级至5万吨级的中小型氮肥设备生产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五小工业”中的小化肥体系。 而在此时,国外的化肥生产技术却已经走向了大型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成为流行趋势。大化肥与小化肥在能耗方面差距极大,据测算,年产30万合成氨的大型装置吨氨电耗为38度,而年产5000吨的小型装置吨氨电耗为1363度。不同的消耗水平带来了成本和利润的巨大差异,在80年代初,大型厂生产的合成氨每吨利润为130元,而小型厂每吨仅为27元。 此外,国产氮肥主要为含氮量较低的碳酸氢铵,也就是农民俗称的碳铵,含氮量仅为17%,国外普遍使用的则是尿素,含氮量为48%,肥效上的差异也是极其明显的。 70年代初,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中国开始大量从国外进口尿素,花费了大量的外汇。为了摆脱这种困境,70年代中期,国家从美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设备;70年代末,又追加了4套同等规格的设备。 然而,仅仅依靠这17套引进设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农业生产对于化肥的需求。农业部和化工部估计,到本世纪末,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化肥按折纯量计算将达到4000万吨以上,综合考虑大中小型氮肥以及磷肥的结构,国内至少还需要新建30套以上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买设备和造设备的两派,而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 造设备是国家定下的大方向,冯啸辰所在的重装办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在重装办负责的11项重大技术装备中,就包括了大化肥这一项。国家明确提出,大化肥设备是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