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收手 (第2/4页)
。穿越千年,这些指引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至今读来,依然热血澎湃。 那一天我见到荆轲的时候,正是在易水河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河畔,荆轲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是为了恩情,他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前往咸阳城的路途,这句话也成了他生前的绝唱,传颂千古。 ...... 那一日我瞧见太史慈的时候,他正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他是东汉末年名将,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是历史上有名的神射手。他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从此对东吴尽心尽力。建安十一年,年仅四十一岁的太史慈溘然辞世,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死前,他如是叹息道。 我也见到过亡国之君,比如崇祯: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可怜,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复杂的,很难简单评价。但整体来说,他是心怀抱负的,崇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大明王朝,但奈何生不逢时,怎么做都已无力回天,临时前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崇祯能够早出生几十年,也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我还见到了诸葛亮: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作为历史上忠臣与智者的代表,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诸葛亮的死太悲壮了,他走的极为不甘,因为先主的恩情尚未报完,兴复中原的伟业再也无法完成。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