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2 (第3/4页)
乔士华闭着眼,任由手指在脑中弹拨,他想起第一次见到段安娜。 那是很多年前,他刚摸小提琴的年纪,在电视上,他看见十八岁的段安娜上台表演—— 她那时候就已经比大部分同龄人成熟了,披散长发到腰,穿牛仔裤和短袖衫,上台没有行礼和微笑,在乐队的行进中,她拉开琴弓就拉—— 帕格尼尼的E大调协奏曲。 激情热烈,她的头发都在飞扬。 乔士华第一次"看见"这般震撼的音乐,整个人都呆住了。 从那时起,他迷上了段安娜,有她的表演,他一定看,有她的绯闻,他也一定要研究绯闻对象。 有次她来澳洲,主持人问她,将来考虑到哪里定居,她耸耸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答:"也许就澳洲吧。" 后来,她果真定居了澳洲。 乔士华想,这也许象征点什么,至少对他来说,他又向段安娜迈进一步—— 她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偶像,却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这片南太平洋土地上,同他共呼共吸的人。 那年,乔士华接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入学邀请,却偏偏选澳国立的音乐学院,给段安娜写信,表达自己意愿投到她门下。 仔细想来,她真是没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也不是那种能带给他启发和激情的老师,她温吞,慢热,拿捏腔调,甚至不大擅长理论。 但拉琴的时候,她却是另一幅样子。 她在台上,是魔鬼附身——双眉紧蹙,表情扭曲,带着某种诅咒式的痛苦,丑陋、变形,笨拙又忘情地演奏帕格尼尼。 她丰满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