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364 互市之事,不可轻允 (第2/5页)
的礼部尚书。 这位尚书大人姓张,年纪比卫玉章还要大上几岁,可站在卫玉章的身边,就好似站在大学教授身旁的研究生一样,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听到卫玉章点自己的名字,这位礼部的张尚书赶紧上前半步:“回皇上,这份国书微臣已同相国大人,一同参研过了,应当是真的不假。但是言辞颇有不合时宜之处,就比如说这一处,他用了‘致’字而不用‘奉’字,显得戎羌的达利可汗同皇上平起平坐,有失我天朝大国的威仪……” 祭祖、祭天、宴请外国使臣等等仪式时候,为皇帝草拟文章,原本就是礼部的本职工作之一。 这位张尚书更是各中高手,寻章摘句乃是他的本行。 因此戎羌这一份短短的文书,被他锱铢必究地找出了五六处纰漏,虽然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但骨头就是骨头,这几处文词上的不当之处,还真是真实存在的。 一开始,对于礼部张尚书的这些话,众人听的还是很认真的,因为一份国书写得好坏,能够直接体现戎羌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也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探查出戎羌的意图。 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位张尚书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政治敏锐性,他在这边推敲文字,也不过是单纯的推敲文字而已,寻找的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错误。 离开皇宫之后,萧文明对这位张尚书也颇有微词,说他都已经做到尚书了,怎么居然还像私塾里的先生一样较真? 并且挑出来的这些毛病,也就是个别用词有些不妥而已,又不会导致什么歧义,何必研究这么仔细?瞧他的样子,真恨不得把每一个字的笔画都拆开来,看看关节缝隙之间还藏着什么秘密…… 温伯明却说:“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