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0 (第2/4页)
厘正祀典。 这事情归根结底还是朱见深闹的,求神拜佛花费实在太巨大,朝臣们为了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可能性,只好提一个规范出来。 毕竟无论是僧还是道,信奉者都众多,就算将信将疑的人,也难免不抱有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所以彻底禁止是不靠谱的,但是规定了这种活动的规模和用具,那么也可以省得以后的皇帝超额支出。 阿娇还真见过这本还没被编出来的典籍。清朝沿用的就是这本东西,很多规格都是照搬的这本书里面的东西。 上书请求编书的人叫周洪谟,这也是一个经历颇多丰富的大臣。轰动整个大明的,成化朝的荆襄流民大起义,就是在他的建议之下,最后得到妥善安置;还有西南边关地区的民族事件,也是他边安抚边平定的。 然而周洪谟已经老了。再加上他原本就是泥塑六尚书的一员,尽管他在成化朝的官员里面,和万安他们终归是不同的,做了相当多的好事、实事,但是御史官是不会放过他的。 明朝的言官,太敢讲话了,有的为了千古留名,怎么难听怎么骂皇帝,最好让皇帝一气之下砍了他的头,“被皇上杀的言官”这条就足够青史留名的了;觉悟差一点的,喜欢拉帮结伙,帮助朝臣攻击政敌。在这种气氛下,言官们暴露出的最大业务素养问题,就是证据不足,喜欢凭空想象。 言官弹劾官员毕竟不像大理寺审案子,多数的情况下,只需要揭露现象,而不用找齐论据。这就给了言官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理由都能拿来弹劾人,简直让朱佑樘这个好脾气的皇帝都闹心极了。朱佑樘对着王恕、马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