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文艺时代_第七十章 感觉在哪儿见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 感觉在哪儿见过 (第2/4页)

信就来了,中间这时间恐怕也就只够信件来回的了,对方哪有时间写稿?

    这样看来,要么是存稿,要么是敷衍之作。

    后者自不用说,肯定不能抱有希望。前者呢,恐怕希望也不大,因为一般像这类非知名作家的存稿都经其他杂志社筛选过。

    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刚写完一篇,正好赶上自己去信,但是这种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王瑜打开了信封。

    看到作品名《寡妇之死》后,王瑜的期望值又降低了一些。这几年,国内的报纸文刊每每会出现这样某某之死的文章,好像带上一个“之死”就能引发读者效应,卖得不错。

    如果是一些新闻编辑,看到这样的作品名,可能还会感兴趣,但是对《收获》来说,这名字多少有些逐流。

    但当他一口气看完小说之后,才发觉对作品名的看低,完全是他的偏见。

    这部《寡妇之死》绝对是一篇佳作,先不说它套中套的结构设定,单说里面嵌的那篇小说所用的完全顺叙手法以及大量重复叙述,就让人眼前一亮。

    其次就是套与套之间,现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碰撞,同样令人大呼过瘾。

    这并非一篇完全的创新之作,更谈不上多强的实验性,却依旧另辟蹊径,把叙事手段玩到了极致。

    再抛开叙事手段,这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地农村的文化乃至当时整个华夏社会的风貌,刻画出特殊时期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当然,李雪莲的悲惨命运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环境,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人性深处的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