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重生_小行星带(资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行星带(资料) (第2/4页)

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 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倡议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亚齐(g.p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中偶然发现在2.77au处有个小天体,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

    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内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s)。威廉·赫歇尔就建议这些天体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物。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内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体的外观类似恒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中的语根aster-(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中文则译为小行星。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紧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急速增加,到了1868年中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马克斯·沃夫引进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高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