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炮台 (第4/5页)
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是澳门主要的名胜古迹。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御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钢炮,现今古炮已失去军事作用、但成为澳门的重要历史文物和见证。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树参天;巨型钢炮,雄踞于旁。台上留存着不少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如炮台上的古塔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空地中心右侧的古钟,由著名铸炮专家铸造,曾被运回葡萄牙,几年前又由修女会转赠回澳门。炮台入口处的石雕,纪录了这座炮台抗御外敌的战绩。炮台四周环境优美,可俯瞰澳门全景,还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大炮台上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澳门博物馆,直通大炮台下面的大三巴牌坊,另一个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介绍大炮台的历史。 5、深圳赤湾左炮台 左炮台位于深圳鹰嘴山,沿上山公路前行约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门。拾阶而上,右边立有一块块诗碑,上面镌刻着林则徐的诗词,这是1990年江总书记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而题写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赤湾左炮台 左炮台就在鹰嘴山上顶。据了解,赤湾原有左右两座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铁炮12门,都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势,钳制赤湾港口,雄视伶仃海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时,曾重修赤湾炮台,为禁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